宽泰后期编辑之三维立体电影相关背景解析
三维立体如今在电影和广播领域,成为了热门话题。三维立体电影发展完善的速度让人瞠目结舌。它为我们的领域带来的巨变就好比早期色彩或声音产生的影响一样。这对行业领域内的专家和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在三维立体这个新的行业里,我们仍需要熟悉许多行业术语,需要精通不少技巧,还需要想着怎么消除新的头痛感。目前,关于拍摄与放映三维立体电影的讨论沸沸扬扬,水准也都比较高。但是涉及到三维立体电影的后期制作的研讨则寥寥无几。本文意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实用的角度,来了解三维立体电影后期制作流程的具体细节。对绝大多数的人,甚至是对作者本人来说,对三维立体的体验还处于学习阶段,但所幸从事三维立体后期制作的人员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相关知识。在讲三维立体的现状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三维立体这一路走来的历程。
早期的光学立体后期制作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三维立体电影处于所谓的“史前文明”阶段,那个时候的三维立体后期制作难免存有差错。那是因为对后期制作公司来说,有四个难题始终难以跨越:
·拍摄三维立体电影的过程及其复杂,(直到最后片子拍完了,你才能知道拍摄的三维立体电影的真实面目)。摄影不同步意味着后期公司从一开始就对使用的素材心存疑惑。
·后期制作过程本身就非常缓慢和困难。传统的二维电影里使用的常规的光学和化学效果,已经不是件容易的差事。这些光学和化学特效要是运用到制作三维立体电影,那简直就是噩梦,因为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你没有办法看到进行的操作,直到最后影片输出方可看到。因此带来的结果就是,三维立体特效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投影放映也需十分精确。这也就意味着对质量的把握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影片放映时会闪动、摇晃甚至是跳跃——这些在二维电影里已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而在三维立体电影里更是令人头痛的烦恼。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有些电影的拍摄和制作周期冗长,当时间与金钱都被用尽的时候,电影只能留下无数令人遗憾的瑕疵。观众并不总是沉浸在观看立体电影的乐趣中。早期的三维立体及后期制作并没有给电影人带来可观的收益。
数字三维立体后期制作
近期,三维立体技术得到了发展。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为止,数字VFX工具集的使用得到普及。其后,DI工具集面世。数字摄影机和数字投影技术并行发展,共同解决三维立体电影的拍摄和放映上的问题。
于是,电影人现在拥有了更好的工具和资源去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和提高影片的质量。许多出色的三维立体电影有的已经跟观众见面,有的还处于制作阶段。
那么,制作一部三维立体电影是不是因此就变得容易了呢?很不幸,答案是否定的。在后期制作环节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三维立体电影的后期工作流程不断对传统的手法提出新的要求,因此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与日俱增。
简单地说,存在的唯一的、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你无法实现“所见即所得”。
下面我们将结合一个典型的后期制作流程来进行论述:
三维立体电影的离线后期制作
第一个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离线制作。在传统的离线制作系统里,你不能百分百准确地投射三维立体电影。常见的问题如下:
·当你在低分辨率下工作的时候,主要用一只眼睛看,看到的是低水平的虚假影像,你未必能看到只被一个摄影机拍摄下来的瑕疵(例如:脏点,镜头眩光和测光不准或者重放等问题)。这些都将影响到最后影片的放映效果。解决的方法是:在完成制作前早早地找出问题,进行修改;或者是利用可行的工具进行实时的在线的修改。
·摄影机的同步问题会引发“左右颠倒”的错误,(比如在录制和传输素材时会有一帧时间码的偏差)在离线编辑的过程中,最好是把这个偏差计算准确。
·离线编辑时,不同的摄像机里的图像没有被同时编辑,这会引起轻微的色差。所以除了系统自带的全面校色外,色彩师也需要做一些修补工作。 #p#page_title#e#
除了以上谈到的问题外,离线编辑时另外还有一些细微的问题。
·你在制作特效时无法准确判断立体的程度和焦点。从排好顺序的镜头里找出跳跃的镜头令人头疼。尽管立体感和焦点在完成后期制作后还可以利用VFX工具进行修改,但是有时对顺序的重新编排会更让人满意。
·你拿捏不好放映的节奏(长慢镜头在三维立体电影里看起来会好些)。进行离线编辑时,没有三维立体制作经验的编辑需要学习如何去操作。这样剪切起来会快许多。
·你难以准确地预知边缘误差。当物体从屏幕上消失时,一个摄影机里的图像会比另一个摄影机里的图像消失得早些,这样就产生了干扰效应,眼睛会被引导到某个地方。
·制作三维立体电影有可能会涉及到传统的二维电影的技术。不过这中间的制作又是完全不一样的。
总而言之,离线编辑也是有必要的,但是它未必会对三维立体电影制作最后阶段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最后阶段,大量的修改工作还必须在在线编辑下完成,这是三维立体电影制作的一大特色。因此,在在线编辑里要是有校色,简单的FX和编辑工作集的话,会大有益处。
使用传统的二维制作系统在线制作三维立体电影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为三维立体后期制作配备一套合适的组件。这套组件得是一套特殊的视图工具,各处的素材都能被聚集到一起,通过一个服务器或者一对服务器,经过数字投影技术放映出来。或者这套组件还可以是现有的VFX,编辑或者校色工具集。涉及到一些三维立体技术会被应用(快门眼镜,偏振光眼镜,频率转换等),需慎重考虑如下一些问题:
·无论你使用的是哪种投影技术,视觉同步化是最重要的一点。在输出环节或者任何设备里,不同步也就意味着你不能准确地判断胶片是否有问题。所以在开始放映前要检查一遍,必要的时候放映时也要重复地检查。
·观影室里的座椅位置需要精心布置,而且还有可能会发生变化。屏幕比在传统的电影院里的要远,所以观众观影的位置还需要考虑观看的角度和高度。
·声场的深度非常重要。有些电影已经采用专业级7.1的环绕声。
在传统的二维系统和服务器中存在着重复性和非交互性的问题。摄影机单独拍摄,得到的结果分别传到服务器中去。这也就意味着反复试验和猜测工作不可缺少。不少出色的三维立体作品就是这么完成的,但这绝对是一项艰难的工作。
利用三维立体系统编辑制作三维立体电影
显而易见,我们需要的正是真正意义上的三维立体后期制作系统。而宽泰公司在今年IBC上发布的三维立体制作方案得到了组委会的好评并获得嘉奖就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这套三维立体制作系统包括宽泰公司现有的Pablo和iQ系统以及新研发的致力于三维立体电影制作的新产品——Sid。
立体电影对后期制作的要求非常苛刻,因此Pable、iQ和Sid共同使用新研发的一套独特的软件和硬件系统,以期能够完满完成立体项目的制作。
·帧魔法(FrameMagic)磁盘管理:立体电影占磁盘空间是传统电影的两倍,而其还有双路重放的需求。帧魔法被使用在宽泰的系统里,既省去了编辑时拷贝素材的麻烦,也没必要再进行磁盘碎片整理和重建文件操作。可靠稳定的重放功能保证不会断断续续和不会错失视觉同步化。头痛感会因此得到消除。
·基因工程里共享的工作流程:在系统里制作立体电影意味着你要传输和共享的素材至少是传统电影的两倍。Pablo、iQ和Sid均能连接到基因工程上共同工作,或者与第三方的应用程序,如Linux或Window的三维软件连接,这样免去了多余生成一帧复制画面。中央存储的出色的性能,快速拷贝和磁盘管理功能都能使整个过程既节约时间,又节省开支。
·时间魔法(TimeMagic)处理方式:处理立体图像起码要花费两倍的渲染时间。Pablo、iQ和Sid使用了时间魔法这一硬件同步并行渲染技术后,大大缩短了生成所需要的时间,也提高了效率。 #p#page_title#e#
宽泰系统的工作界面
因此,拥有了这套更加智能、快速、价格也相对便宜的系统,三维立体电影的后期制作的前景看起来更加光明。除此之外,Pablo、iQ和Sid还运用了一项更重要的技术——全画面处理技术。除非你能进行没有代理画面和无需生成的实时操作,否则还是不能实现真正的“所见即所得”。代理画面对污点的忽略最终会引发很多不可预见性的问题。计算机的图形卡能够输出放映立体图像,但容易产生节奏错乱从而导致暂时性的立体图像倒转现象。也有可能产生8比特率下的质量瓶颈。重放时画面断断续续也有可能发生。但是在宽泰的系统里,这些问题统统都能得到解决。
在线三维立体制作对交互式工作流程的要求很高,而且还必须是技术和质量均过关的流程。概括地说也就是想真正的体验“所见即所得”。
除了对硬件有高标准外,三维立体制作还对工具集有独特的要求。之前提到的那些离线制作的问题,在在线后期制作里都必须得到更好的解决。
也就是说,三维立体的在线制作或者校色系统其实是需要一套全能的工具,解决校色、编辑或者是加特效等引起的问题。别的系统需要你同时可以操作好几台设备,更糟糕的是还得在不同的设备间拷贝或传输数据。但是,Pablo、iQ和Sid里都有一整套工具集,能即刻满足艺术家们的需求,那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这也就是为什么Pablo、iQ和Sid在使用传统的电脑资源来处理三维立体电影,还使用了特殊的立体电影的成像硬件,实时处理合成立体图像,快速并且不需要生成。这也就是说:合成,高效率的特效和分帧管理能够让我们在任何时候即时操作,也能即时输出最终的放映效果。
总结
当然,这些都只是为了说明我们目前在三维立体电影领域的发展现状。正如我前面提到的,我们还处在摸索学习阶段。我们非常希望能与正致力于三维立体电影制作的人员共同探讨与交流经验。三维立体电影近年来发展的势头很好,当然这对我们来说都是个好机会,包括——厂商,广播电视公司,后期制作公司,当然还有许多独立制作人。对于所有人来说,制作三维立体电影也充满了无穷乐趣。
附录
三维立体图像
现代的三维立体电影的拍摄通常是用两台数字摄影机(大多数是高清的),捆绑连接在一起,装到一个特殊的支架上拍摄。两台摄影机的镜头之间的距离相当与一个成年人两眼之间的距离(就是视差)。然而,有时为了达到某些立体效果,这个距离会相应地增大或缩小一些:
镜头间的距离(瞳孔间距)改变了,效果也相应改变了。
同样,要想改变前景和背景中间的物体的方位的话,也有必要稍稍移动一下其中一个或者两个摄影机的位置。这能使眼睛观看时,产生不同的纵深感。一般人的瞳孔之间的距离大概是63.5毫米(2.5英寸)。而一般情况下,拍摄三维立体电影的摄影机离拍摄物距离接近100米的时候,就会开始失去三维的效果,因此有些摄影机的支架能调整到到800毫米以上。不同的摄影机拍出来的图像也会有些差别,因为拍摄的角度不一样,所以成像有差异也在所难免。
摄影机的角度改变了,视线的交点也会改变。
人的视觉成像具有很复杂的原理。两只眼睛能分别聚焦于两个不同的画面,而人就会看到三个虚像,而不是两个实像。那是因为中间的那个虚像其实是两个实像结合起来产生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反射到大脑里,大脑经过某些方法处理传输过来的信息,感觉像是看到了三维的空间。